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题图来源:AI 生成
现实主义影视剧《凡人歌》在央视播出后,有人感同身受,有人则无法共鸣。影视作品总是难免自带悬浮的一面,而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的讨论,或许还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契合了当下社会的情绪以及时代的背景。
作为一个大学一毕业就混迹互联网行业的 " 资深北漂 ",我觉得《凡人歌》里大部分人物和剧情的设定,算是符合对在中国城市化和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借着时代的东风,在大城市奋斗扎根的一代人现如今身处境遇的真实写照。
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买车买房、成家生娃的 80 后 " 人生赢家 ",却面临着随时被优化、还不上贷的中年危机;名校毕业的大厂精英的确年薪百万,实际上是拿命换钱,拼命地内卷本质上是对职场没有安全感;考上中直的公务员虽不愁北京户口,工作既稳定又体面,但同样会在关键时刻因为拿不出钱而犯难 ……
孰不知,就是这样过着牛马般生活的几个角色,是大众眼里的 " 伪中产 ",却也是普通人北漂的 " 天花板 "。
现实中,多数人并没有机会跟一家公司共同成长十几年,一路做到核心管理岗,拥有望京的次新大两居和一辆五十万的宝马;也没有名校计算机专业背景做支撑,拿百万年薪的 offer,掏得起中关村 160 平大三居的首付;而能上岸中直的公务员,即便是放眼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 可他们每个人的困境却又是那么的真实且具体。
最近几年,社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靠自己扎根城市的这代人在风险中也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有人赚到了钱,最终还是走向了负债累累,家庭生活鸡零狗碎,日子过得一团糟,丝毫谈不上幸福。
这背后其实是对财富的认识、亲密关系的经营、人生观的理解等诸多适应社会不确定性能力的缺失,而这些恰恰又是从前我们从未在意过的东西。
别把 " 面子 " 看得太重
1983 年,美国作家保罗 · 福塞尔(Paul Fussell)在《格调》(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这本书里说,尽管美国文化推崇平等与个人成就,但实际上美国的社会分层依然存在,这样的分层也影响着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念偏好和行为选择。
尤其是中产这个阶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生活得不错,但实际上却是最为脆弱的社会群体之一。努力维持着生活的体面,尽力往上爬,但又禁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一旦碰上社会波动或者是家庭经济危机,立刻就有跌出阶层的风险。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观点:凡事只要你说了不算,就永远别觉得自己安全。无论是人还是资源,谁掌握分配权,那么谁才能说了算。
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产阶级的财富观都是围绕着实现财务自由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理性的消费投入、错误的投资决策、突发情况应急资金的缺失、以及职业生涯与养老规划准备不足等,都为日后的财务失控埋下了伏笔。
其实在全球很多个国家,例如:美国、日本、英国,中产阶级的一生也都是被房产、保险、教育的支出和债务缠身。
从个体角度而言,究其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别把 " 面子 " 看得太重,建立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
年轻的时候我也不知道 " 中年危机 " 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觉得人生真的要花很多很多钱。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有一次公司当月没按时发工资,我因为五百块钱的意外支出崩溃到大哭,现在想想真的是哭早了。
当有一天你发现,生活处处都要花钱,哪哪都是作业,你真的感觉有点应付不过来的时候,才明白所谓的 " 中年危机 " 就是面对生活难题时的束手无策。
你再也没有办法往地上一瘫,就会有人拿着糖哄着你站起来。因为身边一堆人,还等着你拿糖回来。
在《凡人歌》里,那伟送外卖的时候碰到了昔日针锋相对的上司老秦,如今俩人都落魄了,但就像之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彼此大大方方地打招呼。这是中年人的互相理解。
成年人,低头赚钱养家不磕碜。
先认清自己,再寻找伴侣
我们经常说,家庭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也是抵御社会风险的最小单元。
虽然时至今日,婚姻已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但倘若能遇到一位愿意风雨同行的人生伴侣,无疑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就像《凡人歌》里的那伟和沈琳那样,在大厦将倾、人生至暗的时刻,两个肩膀可以一起扛下所有。当然,在这部剧里,除了可以看到夫妻之间共渡难关的珍贵,也能看到不同生活观念下的婚姻可以有多可悲。
想要选择一个对的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再去找价值观相同的另一半。
这里蕴含着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就是只有价值观相同的两个人,才能够认可对方的价值,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彼此共情和体谅。
那伟和沈琳之间最难得可贵的就是能够彼此共情和体谅,遇到问题不抱怨、不追究责任在谁。哪怕两个人在吵架的时候也会口不择言,那伟说全职主妇的沈琳是寄生虫,但你会发现这他们之间是能够彼此体谅的,即便每况愈下,俩人依然能够达成共识,一边后退、一边面对。
很多时候,路走到一半想要反悔,多半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搞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底色。比如剧中的谢美蓝,自身是一个很 " 慕强 " 的人,那么适合她的伴侣就应该是在人群中能够一直保持 " 遥遥领先 " 的那个,选择 " 知足常乐 " 的沈磊就是错的。
表面上看,他俩的矛盾源于沈磊没让谢美蓝的母亲用上靶向药,但即便她妈用上了靶向药,只要没救过来,谢美蓝一样会去责怪沈磊为什么不带她妈去国外治疗。就算没有她妈患癌这件事,以后生孩子、坐月子、孩子上学、同事换房 … 各式各样的攀比,照样会压垮沈磊。
那沈磊适合和什么样的女孩在一起呢?其实是 追求自由的 " 快乐小狗 " 李晓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晓悦可以为了钱选择跟卷卷在一起,但只要遇到点难题或者是有了别的选择,他俩一样会分开。
所以,不要单纯为了 " 有钱 "" 长得好看 "" 工作稳定 " 这样的某一个优点,去掩盖彼此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没有绝对正确的人生观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轻易地就给别人打上一个 " 好 " 或者 " 坏 "、" 对 " 或者 " 错 " 的标签。但三十岁后,我开始理解了人的复杂性。
我能理解《凡人歌》里那隽 " 卷生卷死 " 人生态度,为他人而活:
" 钱在哪里,爱在哪里。我愿意把房加你的名,愿意把钱交给你管,你花我的钱我觉得高兴,这就证明我爱你。
你说我明明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可普天下,谁在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喜欢两个字又怎么定义?随心所欲太昂贵,我随心所欲了,我的老婆、我的后代、我的父母就会付出代价。
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所有那些爱着我的和我爱着的人们。我牺牲自己,让你们随心,我来买单,这就是我爱你们的方式。"
但我也能理解李晓悦推门给领导念劳动法,不愿意为了多赚点钱去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她来这个世界一趟,就是要好好体验和感受生命本身的。
我也能理解谢美蓝的务实,因为吃过被金钱为难的苦,自然也比别人更懂得没钱的痛 ……
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你,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人生观,不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这一生。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我们最终都会失去。正如当高速增长的经济浪潮渐渐褪去,财富开始缩水,职场人人自危,所谓的中产阶层,也不过就是大梦了一场。
普通人的生活本就没有护城河,文艺作品也不是焦虑的发动机,它不过就是个现实的放大镜罢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