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年轻人骑上电动车,爽感被现实反超

访客 2024-11-04 14:48:11 5738 抢沙发
年轻人骑上电动车,爽感被现实反超摘要: 安全性何解" 在上海,奥迪真没雅迪方便。"价格合算、使用方便,能让生活半径大大拓宽的电动自行车正成为大城市年轻人的 " 新宠 "。住在上海的王女士最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买...

安全性何解

" 在上海,奥迪真没雅迪方便。"

价格合算、使用方便,能让生活半径大大拓宽的电动自行车正成为大城市年轻人的 " 新宠 "。住在上海的王女士最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买入了电动自行车。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推出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曾被视作打工人专属的 " 小电驴 ",如今开始成为时尚出行的新选择。据新华社援引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自五部门今年 8 月联合发布《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以来,截至 10 月 22 日,已有 30 个省份出台实施细则,使用补贴资金 6600 多万元。

但与此同时,电动车事故的发生率也在增加。伤亡率几乎翻倍,约 65% 的严重交通事故与电动车紧密相连,充电、老旧等导致的火灾频发,给电动车的便利蒙上安全阴影。

去年九月,在上海工作的陈雨花 2500 元买入了一辆小电动车,成为全上海一千多万 " 电驴族 " 的一员。

她很快发现电动车的好处来。陈雨上班地点离家的直线距离是 3 公里,看着不远的距离,但之前搭地铁得绕一段路,耗时将近 40 分钟。现在,早上 10 点上班,9:45 出发都不会迟到。如果提前一晚把第二天的午饭做好,甚至可以中午回家吃饭再躺一会儿,下午到点再去上班。

" 我在上海,过上了和爸妈在老家几乎一样的作息生活。" 陈雨对自己的选择十分满意。

电动车的通勤属性很强。自行车一定程度上仍有健身属性,电动车则以短途即达为目标。在上海另一位车主荆易看来,电动车解决了许多人上下班通勤不便的问题。比如他住在七宝,上班在虹桥,地铁需要绕行市中心,大概花费 50 分钟;公交站台过远,算上走路要 40 分钟;开电动车则只要 20 分钟。

习惯迎风驰骋的快乐之后,荆易的日常出行也开始依赖电动车。" 以前会觉得电动车不够洋气,但试过之后是真的方便。即便骑得远点,骑大半个小时到市中心我也愿意。一般走到地铁站也得花不少时间,市中心打车又慢,同样的时间,电动车的机动性更强。" 荆易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上海街头摆放整齐的电动车。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 / 摄

对于外卖骑手、闪送员等群体来说,电动车点到点的行驶效率极高,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有统计显示,上海电动车保有量达 1150 万辆,是全国唯一的 " 千万电动车之都 "。上海常住人口约 2500 万,相当于每五个人中就有两台电动车。

大量的电动车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根据天眼查显示,全国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企业有 113.6 万家,仅上海就有超过 3 万家。

不能忽略的,还有电动车对于低碳城市构建的作用。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自行车小巧的体型减少了对于道路资源的占用,碳排量又极低:平均行驶每公里排放 13 克二氧化碳,这一数字包含了其全生命周期的排放,包括制造、使用、维护到报废。

对比来看,新能源汽车每公里排放达 60-75 克二氧化碳,脚踏自行车的碳排放为 10-12 克。

但电动车带来的并不全是利处。陈雨就遇到过一次事故。

一次骑车过马路时,她突然遇到一辆电动车急拐弯。躲闪不急,但所幸两人骑行速度都不快,碰撞的一瞬还是把陈雨的腿撞紫了。" 想想还是很后怕,速度要是快的话,后果肯定比这严重多了。"

荆易 " 驾龄 " 更长,发生的事故也更严重。一个雨夜,试图早些回家的荆易在空荡的街道上穿行,闯了无车的红灯,但没注意到过马路的行人。紧急刹车躲开行人,但湿滑的地面使他连人带车在地上滑行出好几米。

第二次事故发生在另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直行的他遇到一辆汽车正拐弯进车库,感觉到对方有所减速,但似乎并没有——荆易直接被顶飞,身上几处挫伤,电动车挡风遮板也碎了一块。

" 飞出去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抬高脖子保护好脊椎。" 荆易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并没有强制戴头盔的规定,但这次事故之后,自己都老老实实戴紧头盔了。

三场事故,撞上的对象分别是电动车、行人、汽车。悬殊的力量对比,也隐隐塑造了马路上的权力关系。

电动自行车有个形象的花名:肉包铁。在车来车往的洪流中,缺乏安全防护的肉体包裹着风驰电掣的钢铁,撞上 " 铁包肉 " 无疑是以卵击石,但要撞飞行人也是轻而易举。

生命安危之外,还有一层责任认定。相对来说,被视作 " 强势交通工具 " 的汽车比电动车更容易被认定为责任方,避开抢道或乱窜的电动车,也往往成为许多司机心照不宣的默认项。

许多人已经习惯在骑电动车时戴头盔。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黎广 / 摄

多名电动车主在采访中都表示,自己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交通事故。

曾有报道,广州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意外伤,普遍占各大医院创伤骨科患者数的 60% — 80%;相关车祸引发了急诊接诊严重车祸伤的 65%,并造成 75% 的交通意外死亡事件。

据央视新闻报道,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了真正的 " 马路杀手 "。因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在 10% 以上,部分城市发生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占所在城市事故总数的约 50%。

相关数据表明,每年有 8000 多人死于两轮电动车,同时还有 40000 人因为这样的电动车受伤。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年度交通事故伤亡在 50000 人左右。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因为电动车事故造成的头面部挫伤、骨折等十分常见,受伤者明显多于汽车事故。

频繁事故的可能性面前,加强保障是必选项。据统计,67.5% 的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死因是头部损伤。2020 年 4 月," 一盔一带 " 安全守护行动在全国各地开展。2021 年 3 月,公安部称正在配合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拟增加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要求。

部分地方执法已经跟进。如在上海,因不戴头盔被交警抓住后将直接罚款 30 元,没有警告。" 一盔一带 " 的要求立竿见影:2020 年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出现了近 10 年的首次下降,下降比例达 2%。

电动车燃烧后残架。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 / 摄

另一方面,车主们不约而同提到的电动车弊端,还在于充电和停车问题。

以上海为例,办公商圈和地铁站附近,并不是没有专门的电动车停放区域,但有限的停放区域和过量的电动车之间,矛盾依旧显著。如位于上海嘉定区 13 号线的西端终点站金运路,大量通勤者通过电动车解决 " 最后几公里 " 问题。因此,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电动车、共享自行车,严重挤占了行人和车辆的空间。

办公楼附近停电动车的难度同样很大。到新单位快一个月后,陈雨才终于在远处办公楼的一个地下停车场找到了电动车停放专区。停好车之后,她还得步行 400 米左右到单位。

电动车停放场所远离办公楼,主要原因在于充电和燃爆的风险。数以万计的车辆面前,想要确保停放秩序困难重重。改装电瓶、私拉电线等屡禁不止,频繁发生的起火事故也给电动车安全进一步蒙上阴影。

据央视报道,2021 年电动自行车引发 1.8 万起火灾,2023 年增加到 2.5 万起,年均增长将近 20%。

对此,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区治理与现代物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伍三明建议,应尽快制定针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的规范和标准,进一步规范停放充电的总平面布局、防火分隔和建筑构造、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电气、巡查等要求。指导和规范符合条件的小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

年轻人骑上电动车,爽感被现实反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读城记工作室 ",作者:王晨婷,编辑:梁励,36 氪经授权发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73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