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大智能手机龙头相继推出新品,苹果手机在当地时间9月9日推出全新一代iPhone 16系列;而华为则于10日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并命名为Mate XT非凡大师。
两大品牌正面交锋,热度也不相伯仲。从预约情况来看,iPhone 16单平台预约人数超百万;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在华为商城的预约人数也已超过400万。
不过,溢价程度往往更能反映智能手机的受欢迎程度,从二手交易平台情况来看,iPhone16系列的溢价约在千元左右,而官方售价为2万元左右的Mate XT非凡大师,则已被黄牛炒至5-7万元。
当然,黄牛加价炒作,更多只是看中背后的稀缺性和商机,iPhone 16大概率不会出现缺货现象,而Mate XT非凡大师则更具话题性。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大爆点了,才会引来黄牛对Mate XT非凡大师的疯狂炒作,但这一次苹果与华为,又真的带来了足够多的“创新”了吗?
苹果遇冷,华为爆火
虽然苹果与华为前后脚发布新品,但新品卖点却各不相同,苹果更强调AI方面的突破,CEO蒂姆·库克甚至表示,新款iPhone 16是为人工智能而设计,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
今年6月,苹果已经发布了Apple Intelligence,是服务于iPhone、iPad 、Mac的生成式AI,并具有高级语言理解和创作功能,包括智能写作、图像生成等,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更聪明的SIRI,也是一个更高级的智能助手。
而iPhone 16的创新,更多是基于Apple Intelligence进行硬件升级,比如搭载了专为AI定制的A系列3nm工艺芯片,官方称A18的16核神经网络引擎针对大型生成式模型进行优化,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的速度比A16提升最高可达2倍。
除此之外,iPhone 16还有一些历代苹果手机都有的“小创新”,比如取消了沿用多年的静音拨杆,改为自定义按键,并在机身右侧加入一个新的相机控制按键。
但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对iPhone 16似乎并不“感冒”。新品发布后,苹果美股盘前报价甚至下跌了1.43%。马斯克甚至在X上回应网友吐槽,暗指苹果花了500亿元,但新品却缺乏创意。
苹果再次上演了一场“挤牙膏”般的新品发布会,人工智能也没能成为爆点。市场主流观点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前景仍有待确认,且人工智能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研发投入也会不断加大,对公司的盈利到底是喜还是忧,还有很多很多不确定性。
而且,苹果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中文支持估计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目前国行版也暂不支持使用苹果AI,国内消费者对苹果AI更是冷淡。
当然,相较于对苹果盈利前景的担忧,市场更多是对苹果新品缺乏颠覆性而感到失望,毕竟,苹果一度为行业带来过“iPhone时刻”。
相较之下,华为更加强调三折叠屏手机的“引领性、创新性、颠覆性”,虽然此前已有不少厂商展示过三折叠屏的概念产品,但真正将其量产化落地的目前仅有华为。
而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的创新不仅在于“三折叠”,而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极致轻薄的机身设计,其中就包括能让折叠屏“折”得更顺畅无痕的铰链技术,华为采用了首创的天工铰链系统,还有影响屏幕质感的多向弯折柔性材料等。
除此以外,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也搭载了AI功能,比如AI总结、AI翻译等,在摄像、电池方面也称得上是顶级的存在。
为创新而创新?
不难看出,苹果和华为虽然聚焦于不同层面,但也都为旗下新品打造了不少的卖点,但卖点却不一定能成为“亮点”。
无论是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还是华为的三折叠屏,这样的创新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一定是必要的,并不能改变当前智能手机的游戏规则,也不能颠覆消费者的使用模式。
因此,更多消费者可能更怀念iphone3横空而出的高光时刻,作为智能手机的始祖,一台拥有互联网技术的全触控手机,领先手机行业至少5年时间。
在这之后,苹果手机的创新则越来越慢,上一款让人惊艳的iPhone,可能已经要回溯至7年前的iPhone X,在外观设计上取消了home键,取而代之的是刘海屏,在这之后苹果都奉行“小步稳健”的策略,每年“挤出”一点不痛不痒的更新。
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也都有类似的痛点,智能手机的上一次集体创新也要回溯至2018年。彼时,除了iPhone X的诞生外,各大厂商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全面屏手机,通过滑盖、折叠屏、曲面屏、挖孔等方式来提高屏占比的设计,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但在这之后,智能手机行业就再难见到突破性的更新,更多都是围绕摄像、电池、5G、高帧率等方面的小创新。
即便是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虽然三折叠屏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但折叠屏概念其实已并不新鲜,而且三折叠屏的目标群体较为小众,超大折叠屏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也并非刚需。
这种不痛不痒的迭代就像是比赛中的“垃圾时间”,既不能扭转局势,又不能结束赛事,只会让观众感到无聊。但实际上,陷入到“垃圾时间”中的,远不止苹果一个品牌,也远不止智能手机一个行业。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能让大家感到兴奋的新平台或者新模式,比如抖音和拼多多,都已经诞生有接近十年时间了。
相较之下,能让全民兴奋的创新,还要往前回溯至淘宝平台的出现,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线上购物的便捷;又或者是“千团大战”的兴起,能让消费者应用到O2O的便利。
事实上,整个社会之所以放缓创新速度,跟社会的经济发展周期息息相关。当前社会经济增速放缓,在消费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压力也更大,科技企业的研发周期也被大大压缩。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过往燃油车时代有着“一年一改款、三年一大改、五年一换代”的说法,但当前新能源车的迭代周期已被压缩至只有 12-15个月,如果不能持续推出新品,车企只能通过价格战来刺激市场,不仅会陷于被动,也会消耗企业盈利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哪怕是顶尖的科技公司也很难沉下心来研发,更多只能为创新而创新,包括这两年爆火的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到垂直应用再到人工智能体,几乎是一年一个方向地进化,但至今行业也未能找到明确盈利的商业模式。
国内品牌向高端“开卷”
来到这一阶段,企业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人造创新”,哪怕不能颠覆行业,但能够在市场上制造声量,就会带来回响,创新战其实更类似于营销战。
因此,在越来越多行业都聚焦于“价格战”的当下,华为的突破也为行业带来了新思路,通过创新带来产品质量突破,能够摆脱价格战的束缚,让品牌加速向上发展,带来更多品牌溢价。
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是:苹果、三星、华为、小米、vivo,虽然苹果依然是市场第一,但华为正以80%的市场增速在追赶。
在中国高端市场,苹果虽然以52%的市场份额居于首位,但其与华为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二季度华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
华为高管余承东曾公开谈及对车圈价格战的看法,他表示华为不会参与低价竞争,而是更注重产品的价值,相信这也是华为在不同领域创新的核心价值观。
诚然,智能手机厂商当前的创新还不足以再一次开启“iPhone时刻”,但起码也没有偏离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国产手机品牌有了向高端市场叫板的底气。
比如一加最新款旗舰机一加13,拥有第四代骁龙8旗舰芯片,还有哈苏影像系统加持,媒体预测其起售价可能在4500-5000元之间;OPPO 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起售价高达7499元,同时搭载了OPPO自研的自研潮汐架构,能让日常的高德地图、微博等应用体验流畅。
随着社会经济开始进入低速发展周期,大部分行业都对下一轮技术革新抱有期待,但又不得不经历“垃圾时间”。但对企业来说,当下并不是暂停脚步,而是要进一步修炼内功,扩大企业自身优势。
从华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攻城略地”的可能性。据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得益于华为旗舰产品的热销,2024年第一季度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首次超越iOS,成为市场第二大操作系统。
在全球经济下行中,中国品牌都应该拥有一把“火”,拒绝内耗在低质量的价格战中,而是用创新实力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国产业走向世界而“点灯”。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