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抄底,合肥给我们演示了,什么叫风投界的神。
最近,国内光学光电的龙头欧菲光,股价从低位一路暴涨近翻倍,创下自2021年1月以来的新高,截至10月29日收盘,已至14.58元/股。
人们目瞪口呆之余,发现欧菲光卖出席位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合肥国资。
就在10月29日,合肥国资一举套现近10亿,加上去年10月套现的3亿,短短3年多时间里,不仅投资全部回本,现金盈利1个亿,手上还有价值近16亿的股票。
要知道,在合肥国资出手拯救欧菲光的2021年9月,这家被“踢出”苹果产业链的公司,股价一路崩盘,从高位的26.05元/股,跌到6块多也没人要。
合肥出手的成本,不过6.22元/股。这一买一卖,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给合肥招商引入了欧菲光产业基地,总投资100亿,车载摄像头产品更是补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简直是神操作啊。
当然,对于合肥来说,这样的惊天“豪赌”已经不是*次了,江湖上到处流传它的经典战例:
2007年,拿出全市过半的财政押注京东方,仅股票收益就赚了100多亿;
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让合肥成为半导体之城;
2019年,注资100亿引进蔚来,再次赶上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
……
难怪有人说:中国最牛逼的风投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
2000年的时候,合肥的GDP仅为487亿元,排在全国60名开外,此后短短23年间,合肥经济增长了26倍,增速位居全国主要城市*,GDP涨幅甚至超过了深圳。
为什么合肥能从一个“*县城”起步,一次次大胆出手,炼就“风投之城”?
合肥,很像一个伪装成政府的风投机构。
它甚至颠覆了很多人对于国资求稳、保守的认知,一出手往往是胆大、毒辣、敢拼敢抢,很像一个久经沙场的投资老手。
比如最近涨停的欧菲光,很多专业投资人都没料到,这家3年前遭遇重大危机的企业,还能够起死回生,焕发第二春。
曾经,欧菲光作为苹果供应链的一员,是国内*一家覆盖安卓、苹果供应链的模组厂商,市值也一度飙升至700亿。
但在2021年3月,欧菲光被毫无征兆地“踢出”果链。官方消息一出,欧菲光遭遇连续两个跌停板,股价和业绩都出现大幅跳水。
欧菲光近年来股价走势(东方财富网)
危难时刻,合肥出手了。
2021年9月,欧菲光披露定增发行结果募集资金总额35.3亿元,其中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认购金额约12亿,认购价格为6.22元/股。
合肥国资为何看中了欧菲光?
他们捕获到了一个关键信息:除了苹果,欧菲光还是华为摄像头模组的供应商,而且占比不小。《合肥日报》披露了一个细节:
合肥市投促局在一次与华为的工作商谈中,敏锐捕获到华为重要的摄像头模组供应商“欧菲光”,正谋划在全国选址建立光学光电产业基地项目。
经过反复讨论,招商人员认为欧菲光项目产品市场广阔、项目标的优良。随后招商部门立即组成专家团队,前后开展近百场商谈,形成几十篇研判报告。
在有了明确判断后,合肥招商团队连续30天凌晨下班,促成了这笔投资。资料显示,欧菲光光学光电(合肥)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超100亿,仅用7个月就实现了点亮投产。
三年后,合肥的投资也开花结果。
2023年9月,华为推出的Mate60系列手机大卖,欧菲光作为供应商实现业绩的触底反弹,合肥也成了大赢家。
事实上,合肥多年来在“敢投”这点上一脉相承,屡屡上演“抄底”神作。跟欧菲光类似,合肥更大的手笔,是2008年押注京东方。
当时,京东方刚刚摆脱了国际金融风暴带来的退市危机,谋划建设液晶显示面板从第6代生产线,需要百亿级的资金投入。
合肥砸锅卖铁,凑出了175亿的天文数字,用满满的诚意打动了京东方。要知道,2007年合肥全市财政收入也才215亿元。这种投资力度可以用“倾家荡产”来形容了。
此后,京东方短短几年就从一个濒临退市的公司,成长为全球显示领域的龙头,并吸引了千亿级的上下游产业在合肥落地。
这笔投资,合肥也是大赚。梳理京东方公告发现,2008年开始,合肥国资一共三次通过定向增发入股京东方,合计投入110亿。据2022年年报数据测算,其账面收益或超过140亿元,浮盈超过120%。
难怪有人调侃说:“跟着合肥政府买股票,早实现财富自由了。”
合肥,为什么“敢投”、“会投”,投资这么神?
在投资的专业化程度上,合肥可以说是“遥遥*”。目前,合肥的投融资主要由三大市属国有平台完成:
合肥建投——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现代旅游、交通等,推动了京东方、安世半导体、蔚来汽车等在合肥落地;
合肥产投——专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管理了合肥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科创基金等近50支基金;
合肥兴泰——致力于打造地方金融控股平台,旗下控股16家子公司,参股7家金融机构。
三大投资平台,在业务上既有重叠,也各有侧重。
比如,建投更加侧重成熟期的产业,产投则聚焦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创企业。
在平台之下,合肥更是根据“一个产业一个基金”的要求,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基金矩阵。在很多经典投资案例中,各类政府基金被合肥玩出了投行的味道。
以2020年合肥“抄底”蔚来汽车为例:
2020年4月,合肥建投拉上国投招商等几个战略投资者,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持有了24.1%的股份,以换取蔚来总部在合肥落地。
此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形势大好,不到一年时间,蔚来中国的估值从之前的290亿涨至1664亿。
几年下来,合肥投资的本金已经在蔚来的数次回购中收回大半,并且还套现了15亿。截至2022年3月,从所持的蔚来中国股权看,合肥战略投资已经退出大半,仅剩余7.88%的股权。
发现了吗?合肥对企业的每一笔的投资,都不寻求控股,甚至在企业走向盈利后还会加快退出,转而投向下一个产业。
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首先,政府引导基金在很多时候不作为主要出资方,而是担当起“带投大哥”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才是重点。
据统计,截至2023年,合肥形成总规模超过1千亿元的基金丛林,带动社会投资近4千亿元。
其次,在资本市场赚取利润也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推动企业在合肥落地,并由此链接出一整个产业集群:
全球 10% 的笔记本电脑、20% 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产能主要来自合肥;
截至今年10月,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百万,增速领跑全国;
可以说,在很多城市还在流行“以税招商”的时候,合肥已经率先走出了“资本招商”的新路子。
当然,投资就一定有风险,合肥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所谓“投资之神”,也在试错中不断成长。
比如,2007年合肥投资熔盛重工,就遭遇了一场巨亏。
当时,为了帮助这家船舶企业落地,安徽省和合肥市共同牵头出资12亿元,改造了从派河到长江的132公里的航道,使得熔盛重工制造的低速船舶柴油机可以从合肥运往长江。
然而,还没等运河派上用场,2013年全球性造船业骤遇寒流,航运市场大幅萎缩,熔盛系企业陷入连环债务危机,最终资不抵债,破产了。
为这笔投资,合肥付出了近40亿的直接亏损。
然而,合肥的投资步伐,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失败而止步,而是越挫越勇,才造就一次次的风投佳话。这背后,也跟合肥建立了投资的“容错机制”有关。合肥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尽职免责、宽容失败的概念:
在《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中,分别予以市天使投资基金、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40%、10%的容错率。2022年市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发布,又将市种子基金的容错率提高至50%。
鼓励基金管理人大胆“投早、投小”,也正视可能出现的失败,这是尊重资本市场规律的体现。
事实上,合肥的很多投资并不只是看短期收益,更多的是一种长远投资、价值投资。
你知道,合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是什么?是在1969年,举全城之力,砸锅卖铁留住了中科大。
如今,中科大也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的科创能力。
即使是在顶流院校中,中科大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上,能力也是独一档的。除了“亲儿子”科大讯飞外,从中科大走出的IPO企业包括寒武纪、商汤科技、云从科技、迈瑞医疗、龙芯中科等。据不完全统计,中科大系IPO企业已经有34家。
这也为合肥国资的纵横捭阖,提供了*的发育土壤和技术背景的支持。
合肥火了以后,学合肥的城市越来越多。
2023年以来,上海、江苏、江西、四川、河北等多地省市党政代表团“一把手”带队前往安徽,对当地招商创投发展学习取经。考察的重点就是合肥的投资项目。
但很多城市发现,“合肥模式”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学。
也许合肥的故事,很像霸总短剧里面一掷千金的爽文剧本。但这座城市的成功,不是靠“金手指”,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其中付出的心血,外人难以想象。
为了优化投资能力,合肥打造了一支地市政府里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招商团队,投资领域细分到连专业机构都惊叹的地步。据《安庆日报》报道:
合肥市投资促进局有一批数百人的项目招商人员,按照集成电路、软件人工智能等18个重点产业分类,每个人负责研究特定的产业行业,每年有200多天在全国各地寻找各种值得投资的项目。
某地政策研究室也曾撰文分析称,在合肥,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在钻研各种行业报告,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钻研,合肥的故事值得一读再读。
一个积极信号是,很多城市正在投资领域迎头赶上,力争要成为下一个“风投之城”。
不少地方也在鼓励“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探索国资容错机制,步伐越来越大。各地百亿、千亿级的国资基金矩阵如果能够激活,撬动的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难以估量。这也许会是下一个“创业的春天”。
谁将成为下一个“风投神话”?我们拭目以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