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为无名烈士找回身份与归途,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文少卿团队多年间深耕烈士遗骸鉴定与寻亲工作。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之际,央视新闻《中国UP!》特推出国庆75周年策划,讲述了文少卿团队的动人故事。
文少卿踏上寻亲征程的契机,源自一条朋友圈信息: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面临保存难题,DNA提取尤为困难,建议送往国外检测。这触动了文少卿,“中国英烈,理应由我们自己完成鉴定”。基于此,他带领具备古代遗骸研究经验的团队,投身近代烈士鉴定工作。
自2015年起,团队成功鉴定出1200余具烈士遗骸,涵盖了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淮海战役等多个历史战场。他们在遗骸中发现战争留下的创伤痕迹,每一份鉴定背后都是沉甸甸的历史与牺牲。文少卿渴望世人了解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帮助他们重获姓名,魂归故里。
2023年,团队受邀于山西省吕梁市,对南村的革命烈士进行发掘与鉴定。49具无名烈士遗骸中,最年轻的甚至不足14岁,平均预期寿命仅20.5岁。文少卿团队在清明节为一位年轻烈士的墓前放置音乐盒,希望以此慰藉那些未闻和平岁月的英勇灵魂。
鉴定过程中,团队揭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年轻的战士正面迎击子弹,有的身负重伤未能得到救治;有的经历痛苦的截肢,工具简陋,过程残忍。这些发现令团队成员不禁泪下,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英烈们的无畏与牺牲。
尽管已完成众多遗骸的鉴定,但能够寻找到在世亲人的例子并不多。幸运的是,编号“M19”的烈士崔海治,通过DNA技术和颅面复原,终于与家人团聚。崔海治的案例,成为了文少卿团队工作的亮点。
文少卿深感为烈士寻亲的责任重大,这项工作让他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他呼吁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无论是发掘、鉴定、寻亲还是宣传,每一环都至关重要,以告慰那两千多万为国捐躯的英灵,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铭记历史,致敬烈士,他们的牺牲铸就了国家的脊梁,守护了万家灯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