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来求推荐一个适合运动尤其是骑车时候佩戴的耳机,当问及手上拥有哪些耳机时,他的回答让笔者有些吃惊。作为一个 " 果粉 ",半入耳式的 Airpods、入耳式拥有主动降噪能力的 Airpods Pro,甚至是当前苹果售价最贵的 " 旗舰耳机 "Airpods MAX,都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 你明明只有两只耳朵,买这么多耳机是为什么呢?更何况你还打算让我再推荐一个别的。"
" 因为这些耳机都比较隔音啊,骑车的时候听不见路上汽车、行人的声音就很危险。而且佩戴的稳固程度也比较堪忧,之前试过,Airpods 跑步的时候经常掉,想再买一副专门在运动的时候佩戴。"
相信如今抱有相同想法的人已经不在少数,就像很多人的手机分为主力机和备用机或者是工作机和生活机一样,耳机产品也已经开始拥有了 " 分工 "。
开放式耳机 " 单骑救市 "
" 我们发现,近年来,当消费者对 TWS 耳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单一形态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了。比如运动的时候,会采用佩戴更牢固、具备防水能力的运动耳机,通勤的时候则会倾向于具备主动降噪能力的耳机,甚至很多商旅人士还购入了能够录音、智能生成速记的会议耳机。" 万魔声学创始人、董事长谢冠宏向钛媒体 APP 表示。
应用场景的细分和用户产生的 " 专物专用 " 需求驱动下,TWS 耳机市场重回了高位增长。根据 IDC 发布的《中国无线耳机市场月度跟踪报告》,2024 年上半年中国蓝牙耳机市场出货量达到 5540 万台,去年同期出货量仅 4588 万,同比增长达 20.8%。
全球数据方面同样非常亮眼,Canalys 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第二季度,全球个人智能音频市场总出货量达到 1.1 亿部,同比增长 10.6%,成为历史上出货量最高的第二季度。
钛媒体 APP 注意到,即使是将对比的时间维度拉长,今年 TWS 耳机的销售数据依然能够算得上亮眼,尤其是在 2021 年后,TWS 耳机开始转入自品类开创以来的第一个低谷。彼时,TWS 耳机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市场教育,用户的接受度也不断增加,但技术层面已经难有大的突破,再加上产业链不断成熟," 价格战 " 和 " 贴牌入局 " 成为主基调。
今年上半年市场之所以能够实现强势反弹,核心在于 "OWS 耳机 " 自去年引入市场以来,迅速爆火。所谓的 "OWS 耳机 " 其实是指 Open Wearable Stereo(开放式可穿戴立体声耳机)。在整体的产品结构上,OWS 耳机与 TWS 耳机都采用了无线连接的方式,最大的差别出现在佩戴方式以及声音的传导原理上。
其中的典型代表包括韶音推出的一系列骨传导产品,以及以华为 Freecilp 为代表的气传导产品,在此之外,包括索尼推出的采用环形发声单元的 LinkBuds 也都属于这一品类。
从小众变大众,OWS 耳机胜算几何?
据一位耳机工程师介绍:" 开放式耳机最能够吸引用户的体验点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佩戴的舒适度上,无论是耳夹式、耳挂式,都避免了耳机深入耳道,这会减少用户佩戴耳机时的异物感以及耳道的闭塞带来的耳压问题。其次,开放式耳机对外界声音的隔绝能力更弱,因此更方便日常与人交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更通俗地理解,开放式耳机就像是一辆敞篷车,对外界的隔绝能力很弱,而传统的入耳式、半入耳式的 TWS 耳机,就像一辆封闭的轿车,虽然更加安静,但也将自身与外界完全隔绝起来。
再加上佩戴方面的先天舒适度优势,这就让 OWS 耳机与很多生活中的场景适配起来,比如开篇提到的运动场景,跑步、骑行的过程中,除非是在封闭的健身房内,否则都需要能够时刻关注到周边的行人、车辆、宠物,此时光凭眼睛观察,往往容易产生死角。因此,采用骨传导、气传导结构的开放式耳机才成为了很多运动达人的 " 新宠 "。
在实际体验过此类产品后,笔者还注意到了几个与之非常适配的生活场景,其一便是在办公室当中,既能够为工作提供背景音乐让人更加专注,同时也不会忽略了同事、领导的召唤。而且,之前很多耳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都必须有 " 摘耳机 " 的动作作为前置,而 OWS 耳机几乎可以做到全天佩戴。
在与音频工程师的深入沟通中,对方还告诉钛媒体 APP,从佩戴的层面来说,OWS 耳机不直接插入耳道的设计,减少了对耳道的物理压迫和摩擦,缓解了长时间佩戴耳机耳道胀痛的问题。同时,耳道能够保持通风,也有助于减少耳道内潮湿和细菌滋生的风险,降低耳部感染的可能性,少数场景中,它还能减少耳道内空气压力的变化,从而减少对耳膜的影响。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使得 OWS 耳机的爆火成了一种 " 必然 ",也是它能够凭借单品挽救耳机市场的关键。从 IDC 公布的数据来看,开放式耳机的销量对比 2023 年同期暴涨 303.6%,出货量达到 1184 万台,出货量占比提高到 21.37%,首次成为蓝牙耳机市场中的主流品类。
可以说,仅仅一两年时间,OWS 耳机就站上了主流舞台,市场的火爆程度甚至让很多大厂都没能完成完整的产品布局,流量就已经被很多采用公版或者山寨方案的厂商所占据。
" 新物种 " 的热度,快见底了
纵观主流价位段的产品,开放式耳机当前正处于最激烈的市场争夺阶段。老牌厂商如韶音、索尼、Bose 凭借品牌认知度和行业影响力以及自身丰富的音频技术积累,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正在面临华为、小米、漫步者等主流音频和消费电子厂商的进攻。
从京东等电商平台的销量来看,华为的 FreeClip 在千元以上的高端价位受欢迎度很高,已经成为开放式耳机市场中的标志性产品。刨去很多低价走量的产品,估计只有韶音热销的旗舰系列在销量上能够与 FreeClip 抗衡。
与此同时,当前 OWS 耳机市场还有更多的品牌在排队涌入,像万魔、飞利浦、FIIL、倍思等,都是在近 1 年内完成了产品的布局,并且在市场层面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回归到产品本身,OWS 耳机真的会是 TWS 耳机的替代升级品吗?
答案是否定的,就如同在前文举的例子一样,敞篷车和轿车,同样是车,但因为适用的场景截然不同,因此并不能简单地相互 " 替代 ",轿车给不了你想要的呼啸风声,敞篷车也无法满足你的静谧需求。
在钛媒体 APP 看来,OWS 耳机更多地是消费者在已经拥有了耳机产品后,针对某些场景而 " 增购 " 的物件而已。当然,开放式耳机也有另外一些受众人群,在笔者接触过的购入群体中,就有少数是因为接受不了入耳式、半入耳式的佩戴感受,而将开放式耳机作为首选的案例。
作为 " 新物种 ",OWS 在过去 1 年内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市场教育,从市场的发展走向来看,产品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实现了从高到低价位的快速覆盖,尤其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此前的 TWS 已经培养出了非常成熟的供应体系。
对 OWS 耳机来说,原有的电池、蓝牙编解码芯片、电路板等硬件设计都能互通,只要改一下 TWS 耳机的腔体设计,改变发声结构和佩戴结构,一副 OWS 耳机就诞生了。同时,产品的形态也决定了它不会拥有像 TWS 耳机一样可以通过主动降噪能力、空间音频等技术的应用,划分出较为明确的产品等级。
像韶音坚持的骨传导路线,直到如今,它在音质层面的表现力都始终都无法与 TWS 耳机相抗衡,后者封闭的结构本就利于音质的发挥,再加上声音的高效率传导,使得低中高频的声音细节都能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现。
只要耳机作为 " 听音 " 工具的属性不改变,对于音质的追求,都会是排列靠前的用户考量因素。未来,各个 OWS 耳机厂商,也会再次落入 " 卷音质 " 的路径当中,但除了卷音质、佩戴这些 TWS 耳机上已经经过充分竞争的属性以外。
OWS 能否找到像 " 主动降噪 "、" 无损传输 "、" 空间音频 " 等类似的可以以技术力划分产品等级的特性,才是当务之急。否则,当产品价格不断下探,供应链日趋成熟,现阶段已经露头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影响范围将会越来越大。此时,单凭 " 新物种 " 和场景细分的红利,是很难吸引用户进行产品迭代的,OWS 耳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 / 邓剑云 编辑 / 钟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