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众院通过抹黑宣传中国法案
美国众议院近期上演了一场密集的立法活动,被舆论称为“中国周”或“反华周”。在这期间,众多与我国相关的法案被接连提出并排队等待投票,内容广泛覆盖出口管制、无人机技术、生物科学、涉台议题、孔子学院乃至港口设施等领域。这些法案几乎涉及了美国政客过去两年内所有公开表态过的涉华问题,无一不被转化为立法提案。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此类法案在众议院收获了高票赞同,尽管它们最终生效还需经过参议院投票及总统签字,但这波密集的立法行动无疑彰显出美国对华立场的显著变化,近乎公开地将中国视为“对手”。
试想,若我国立法机关以同样规模和力度专注于反美立法,外界的反应可想而知,批评和要求反思的声音定将接踵而至。然而,当美国采取类似行动时,却似乎无需面对同样的国际审视,甚至有媒体和专家为之辩护,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法案——《2023年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意影响基金授权法案》已在众议院以压倒性优势通过,计划在未来五年内,美国政府每年将投入3.25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对抗所谓的中国“恶意影响”,旨在降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包括阻挠中国世界观的传播、减少对华鹰派组织内的腐败、资助非政府组织和独立媒体、批判中国对外贷款项目、揭露所谓中国宣传的“假信息”,以及对抗中国意识形态和治理体系的正面宣传。
这项巨额资金的目的是动员全球资源,打压正面评价中国的媒介和个人,同时奖赏那些发出批评声音者。3.25亿美元的投入,意味着可能有数千个媒介或个人因此获得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剧针对中国的负面舆论攻势。
美国运用资金操控舆论的手法并不新鲜,从冷战对抗苏联到本世纪初干预中东局势,资金支持下的舆论操纵始终是其战略工具之一。例如“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社交媒体成为推动动乱的关键因素,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阐述过舆论战策略,即通过大量虚假信息、谣言和阴谋论混淆视听,使目标国民众失去信任感,不论是对于媒体、政府还是彼此,当信任体系崩溃,美国则在无形的战场中占据上风。
面对如此直白的战略意图,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应对,维护自身的国际形象与利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