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地方政府热捧“储能产业园”:既是新赛道,又是财政增量

访客 2024-11-15 14:46:02 64861 抢沙发
地方政府热捧“储能产业园”:既是新赛道,又是财政增量摘要: 近期以来,多个储能项目方发布寻址需求,目标区域遍布全国,同时不同程度地对地方政府提出了厂房、产业基金等需求。华夏储能注意到,2023年以来,国内多个储能产业园密集开工,其中规模较大...

近期以来,多个储能项目方发布寻址需求,目标区域遍布全国,同时不同程度地对地方政府提出了厂房、产业基金等需求。

华夏储能注意到,2023年以来,国内多个储能产业园密集开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宜宾储能产业园、霍尔果斯中安国新储能产业园,包括近期的山东海辰一体化零碳产业园等,为各地的储能投资添了一把火。

日前,广东还发布重磅政策,计划建设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等3个新型储能产业园,三大产业园区力争到2027年营收(产值)共达7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产值)共达1500亿元。

产业园模式在新能源产业并不是新事物,尽管各省市的规划不尽相同,但储能产业园的四处开花,显示了储能市场供需两旺。而实际上,当前储能制造产业链各环节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地方上的加码投建足够消化这些产能吗?

储能产业园招商初见成效

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政策鼓励下,产业园模式及其带来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则为地方经济提供新动力,大则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据权威机构统计,到2025年,全国产业园区总供应量有望突破62亿平方米,年增长率高达1.4亿平方米。

寄希望于通过产业集群带来高增长的模式,近年来情况并不乐观。受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国内新能源企业的扩产意愿下降,园区招商难度也在加大。公开数据显示,部分知名园区空置率甚至超过30%,一些产业园区面临着“再招商、重运营”的压力。

在传统园区招商乏力的情况下,“储能产业园”为各地方带来了产业投资的新思路。

以今年7月正式启动的国网(重庆)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为例,首批入驻的高新企业就达11家,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金额3亿元——数据也说明了其招商效果更佳。而该产业园正是以新型电力施工装备和新型储能企业为主。

储能产业园“火爆”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储能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直接受益于地方政府的招商政策倾斜。

今年以来,在“发展新型储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布局和发展。

不久前,工信部出台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矿产资源充足、运输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区域聚集;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华夏储能经不完全统计,近期在建及计划投建的储能产业园大都集中在上述区域。

而在招商力度上,各地政府也十分“给力”。

今年6月,广东惠州市惠城区首个新能源储能产业园区华城绿谷产业园一期主体结构刚刚封顶,据称园区项目招商率“达到60%”,其中还不乏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再比如今年6月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开出的招商政策,为促进茂名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产业发展,该地提出了十分可观的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奖励;对完成年度固定投资的项目,最高给与300万元的奖励;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奖励。

日前,广东省发布的3个新型储能产业园政策文件中提到,对部分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型储能产业化项目,市级财政可以按1:1给予配套扶持;投资超过50亿元的重大招商项目,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强化土地、资金、人才、金融、科技等各方面要素支持。

除了资金支持,各地政府还在园区规划时提出了引导政策。如为了推进惠阳新型储能产业园的建设,当地政府提出“要在电网侧依托南方电网,在负荷高的区域规划建设储能电站;在用户侧,依托国企平台牵头或引导耗电量大的工商业企业配建储能电站。”

地方政府热捧“储能产业园”:既是新赛道,又是财政增量

在青岛市储能产业园正式发布之时,当地政府则明确公布了装机量及开发规划,到2025年,全市会在在源、网、荷侧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多元化新型储能项目,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左右。

资金叠加政策,又能创造市场需求,对产业链企业必然意味着强大的诱惑力。

产业园背后的财政野望

产业园模式的背后是地方投资。资金投向哪里,则意味着产能的布局也朝向哪里,因此地方产业园的建设,往往都伴随着“建成xxx装机量或产能”的目标。

各地政府之所以重视储能产业园项目,其中一大诉求是替代落后产能。云南省曲靖力推的宣威市储能产业园推介显示,该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拟建成“年产1.5GWh、日产4050只电池”的云南最大的储能系统集成基地。而据了解,该产业园的地址就位于当地的虹桥水泥厂。

另外一个原因是寻找新的财政增量。

在日前举行的“2024世界储能大会”上,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曾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10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万亿元;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则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4%;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1.2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0.4%,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26.6GW。

综合各方数据,无论是规模、增速还是产值,总体来看,新型储能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3万亿产值规模无疑也为地方财政收入打开了想象空间。

例如,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依托凤山湖新能源电池产业园、睦洲新型储能系统集成产业园等,打造“新型储能系统集成集聚区”。这一区新的统筹规划,意味着在此前已经收获了一定的产业红利——数据显示,早在2022年该区新型储能及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就超过了40.9亿元。

正因如此,对于发展储能产业园及储能产业,各地方政府展示出各自的“野望”。

早在深圳市先进储能产业园挂牌之时,深圳就明确提出,要将深圳将打造成世界一流全球储能产业中心;广东在规划3大储能产业园时,也明确提出,将广州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制高点。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加码储能产业,对储能产业的发展必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其可能存在的“负效应”也不容忽视。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出一定的担忧,在当前储能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再加上各地政府的“拱火”,产能过剩的局面是否会加剧?

毕竟,光伏行业因不理性招商而带来大量的产能无处消化,已是前车之鉴。

实际上早在2023年,储能上下游产能过剩的隐忧就已经见端倪了。据不完全统计,在2023年,储能行业签约、拟建的超百亿的投资项目就将近60个,总金额逾8千亿元,规划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900GWh,其中最大的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70亿元。而当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才约160GWh。

此外,随着自2023年以来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全行业已经开始承担产能扩张的后果了。

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可取

对于储能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有关注。在工信部《行动方案》中,除了支持各地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外,文件还特别提到,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新型储能制造项目,依托研究机构开展行业运行监测预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效联动发展。

可以说,国家层面已经对储能产业园和储能项目的“盲目”投建敲了一记警钟。

而龙头企业对产能问题早已有所警觉。早在去年9月,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也曾在光伏(储能)产业供需论坛上,对储能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出预警。

曹仁贤表示,“伴随各路玩家的涌入,拥挤不堪的储能市场更是鱼龙混杂,不少跨界企业技术沉淀和项目经验准备不足,难以实现大的突破和创新。很多储能设备投而不用,直接造成储能技术雷同、产品质量同质化、劣币驱逐良币等风险。”

那么如何避免重复投建储能项目?如何破局产能过剩问题?

今年9月,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行业应该聚焦于在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方面,提升储能电芯的市场价值,而不能再去靠一味降低价钱的方式竞争;11月,在2024世界储能大会上,宁德时代(SZ:300750)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储能行业‘不能乱’,但能源转型的需求也要求我们绝不能‘慢’。行业必须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可取,那么唯一的路径就是“高质量、差异化建设”。注重科学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园,近期就有多个案例。

以广东省为例,一口气推出3个储能产业园项目规划,但是每个产业园的定位各不相同。

文件显示,白云区新型储能产业园定位打造成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创新基地,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等新型储能产业,聚焦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装备和技术开展攻关,发展多元新型储能技术;

黄埔区新型储能产业园定位打造成以电化学储能、氢能为主的应用型新型储能产业高地,建设储能电池、氢能的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产业核心园,同时布局超级电容、超导储能等技术;

花都区新型储能产业园则定位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光伏+储能一体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型储能产业、未来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场景开发应用产业。

此外,今年10月底开工的山东海辰一体化零碳产业园,也在规划中体现了差异化发展思路。据介绍,该产业园是全球首个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由海辰储能牵头建设。对于该产业园,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表示,“长时储能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新型储能的先进产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避开“内卷”的短时储能方向,长时储能相关的项目和投资愈加受到关注重视,长时储能相关招标项目也在显著增加。其中,以长时见长的液流电池已有多家企业分食市场,而海辰储能却专注锂电池的长时储能研究,是国内第一家定义长时储能专用电池的锂电池制造商。

储能行业的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只靠一种产品、一种技术来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这一原则,在产业园规划与建设中也将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486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