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这个网站,把人类叙事彻底分析透了

访客 2024-11-03 16:53:53 19409 抢沙发
这个网站,把人类叙事彻底分析透了摘要: 正在追捕反派的主角掉入陷阱,陷入绝境,反派站出来先发表一番 " 获胜演讲 " 后,举起武器瞄准主角,主角在绝望里闭上了眼,一声枪响,画面一转,是救援 / 搭档及时赶到击毙反派。看完...

正在追捕反派的主角掉入陷阱,陷入绝境,反派站出来先发表一番 " 获胜演讲 " 后,举起武器瞄准主角,主角在绝望里闭上了眼,一声枪响,画面一转,是救援 / 搭档及时赶到击毙反派。

看完这段描述,你倍感熟悉的同时,或许又记不起是哪部电影里的情节?那是因为类似 " 最后一分钟营救 " 情节,我们从小到大看过太多遍了。

源自于 1915 年经典电影《党同伐异》中的 " 最后一分钟营救 "|图源:《党同伐异》

这就是 " 桥段 ",它是一种泛用的叙事手法,也像是一种公式,用好了能让观众 " 常看常新 ",用不好就免不了 " 套路化 " 和流俗的批评。

类似开头的桥段不胜枚举:

" 逃跑的时候,要不就是逃到悬崖,要不就是逃到开阔地,周围突然杀出大批人马把主角逼到绝境。"

" 发生杀人案后,大家聚在一起,总有人提出要单独行动。"

这个网站,把人类叙事彻底分析透了

" 炸弹上一定会装一个计时器,会在爆炸前三秒被拆除。"

" 角色身负重伤,但不妨碍把要说的话说完再死。"

正如互联网流行梗有 " 梗百科 "" 梗指南 ",这些桥段和套路也有它们的归宿—— TV Tropes。

一、桥段与套路

Tropes,有着在叙事中反复出现的概念、元素或情节的意思。

TV Tropes 是基于这一概念,成立于 2004 年的一个网站。它最初主要关注电视节目中的叙事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的范围扩展到了其他类型的媒体,包括电影、文学、漫画、视频游戏等,它用维基条目的形式,识别、分析、分类和解释了这些叙事套路。

TV Tropes 主界面|图源:TV Tropes

这些套路可以是 " 主角继承了英雄的血统 " 这种人物设定,也可以是 " 一堆人围着桌子温馨对话 " 这种单一场景设计,或是反派死前必须说一句 " 这不可能!" 这类特定情节,又或是已经被学术认可的叙事手法,比如 " 契诃夫的枪 ",希区柯克的 " 麦高芬 ",诱导观众的 " 红鲱鱼 "。

TV Tropes 把套路抽象后总结成一个概念,再把不同内容的案例塞进去,观众就能马上理解这些套路的运作方式,及其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

就比如经典的 " 看似出身卑微的主角,其实继承了英雄的血统 " 这一设定,往往伴随着另一设定:" 主角是个孤儿般无依无靠的青少年 "。

这二者的结合,又会催生另一个桥段:因为英雄血统,一方面他有着旁人没有的力量但不自知,继而受到他人排挤,另一方面,又会有许多重要角色对他施以援手。

看着眼熟吗?《火影忍者》《海贼王》《哈利 · 波特》这三部经典作品的主角都可以嵌套进这个 " 主角公式 "。

这就是典型的 " 设定 " 结合 " 桥段 " 形成的 " 套路 "。

以一个设定延伸的叙事技巧|图源:作者自制

在文化绵延了上千年后,每一部作品都能被拆解成前人用过的技巧时,我们期待着新的表达形式,就像恐怖片中常见的惊吓技巧 "Jump Scare",如今被视为一种拙劣且生硬的手法," 霸道总裁爱上我 " 是俗不可耐," 最后一分钟营救 " 是爆米花电影的标配戏码。

有时候反套路,才是让许多作品脱颖而出的魅力

比如许多观众震惊于《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结尾,主角 Eddard Stark 直接被斩首,没有最后一分钟营救,也没有主角的不死光环,Eddard 反套路化的死亡,揭开了这部剧的一大特点:任何重要角色,随时都可以死去。这种颠覆传统叙事套路的戏剧张力,使得《权力的游戏》如此扣人心弦,成为现象级美剧,也引发了互联网的大量讨论。

但不久后,或许 " 重要角色会突然死亡 " 这会成为一种新的套路,因此 TV Tropes 的价值所在,也不只是简单地汇总了这些叙事套路,它累积起了一个人类叙事范式宝库。

对创作者而言,TV Tropes 可以当作为灵感来源,帮助他们发现新的叙事可能性或挑战陈旧的叙事套路。而对于影迷、剧迷、游戏迷、书迷而言,在喜爱作品的条目下遨游,是一次对它的拆解和重新发掘。

二、前 AI 时代的 AI 模型?

TV Tropes 这一网站内容的核心是:抓取大量的内容后,从中提炼出共性,凝结成一个具体的概念,展开又能有许多实例。

这种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方式像不像当下最火的 AI 大模型

所以我让 ChatGPT 写一个奇幻背景的剧本,不出意外,它生成出来的剧本充斥着 " 套路 " 的堆砌,以及对 " 英雄之旅 " 的套用。

普普通通的主角突然 " 捡到具有神秘力量的物体 ",因此 " 被黑暗势力追捕 ",而后 " 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战斗 ",发现 " 黑暗势力首领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 ",抉择于 " 亲情和正义的斗争 ",最终 " 大义灭亲,普通少年终成大陆的守护者 "。

故事框架传统又老套,遵循着最基本的 " 起承转合 " 的叙事方法,但不难看出它背后有着许多经典作品的影子。

坎贝尔提出的 " 英雄之旅 " 概念|图源:ChatGPT

然而,AI 模型和 TV Tropes 的主要区别在于 " 人 ",TV Tropes 由人建立、梳理和分享,讨论区里没有任何 bot,主页面还有着 " 显示 / 关闭剧透 " 的按钮,关键情节都会被打码,用户主动点开才能显示

TV Tropes 的用户自称为 Tropers,他们自发地在一个个套路下面加入新的作品,又或者在论坛里激烈地讨论 " 这个情节能否被归类到那个桥段里?",又或者在问题区写下一个大概情节,请教其他 Tropers 这是哪部剧。

社区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兴趣广泛,涵盖各种影视、文学、游戏等媒介的爱好者,他们用着轻松幽默的语气,拿着放大镜去把一个个设定和情节分门别类。

随便点开一个条目,在大概的情节罗列后,会发现 Tropers 在任何一部作品里,都能发掘出上百个桥段,并且以索引的方式和其他桥段连接起来。

一部游戏的 Tropes 能达到 27 页|图源:TV Tropes

TV Tropes 像一个个敬畏内容,又想去探究其背后套路的人们,去一针一线缝起的人类叙事网,其内容之庞大和繁杂,对一部部作品细节之处的深挖,再到公式化的总结和归类,作品与 Tropes 之间靠超链接索引到一起,组成了星罗密布的内容宇宙。

这让 TV Tropes 的运作逻辑看起来非常像 AI 模型,但所有的内容不仅没有 AI 的参与,反而充满了 " 人味儿 ",连条目的文风都不是维基百科式的精准,而是轻松、幽默又带有一些调侃。

一部电影的 Tropes 的数量多到需要按字母排序|图源:TV Tropes

尤瓦尔 · 赫拉利曾在《人类简史》表达过,智人从人类中脱颖而出,形成文明的一大原因是 " 虚构 " 的力量,智人有着 " 一起想象 " 的能力,继而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共同认知,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

民族、国家、宗教都是某种叙事下所形成的 " 想象共同体 ",而正是因为这些虚构,使智人能够灵活合作,并且创造出 " 文化 "。

在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似的套路,可以一次又一次勾出人们的注意力和情感,与其说是观众被 " 套路 ",不如说人类共享着一套跨文化的叙事逻辑

无论是神话寓言、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四大名著 …… 古往今来无数的经典文艺作品里,不分题材和语言,这些作品都有着对神性的崇拜,对人性的审视,对命运的探寻。

套路在回响,情感在共鸣。

哪怕进入 AI 时代,在已知的套路被罗列后,人类依旧能在共同性中,找到新的叙事表达。

就像一个圆,我们在圆圈里想象,想象的可能性则是 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40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