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真假固态电池

访客 2024-10-30 13:27:39 73330 抢沙发
真假固态电池摘要: 所有人都认为固态电池是下一代锂电池技术,它似乎也成了电池相关企业的摇钱树,只要蹭一蹭、擦个边就哗哗来钱。殊不知,固态电池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做支撑,而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近段时间,...

所有人都认为固态电池是下一代锂电池技术,它似乎也成了电池相关企业的摇钱树,只要蹭一蹭、擦个边就哗哗来钱。

殊不知,固态电池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做支撑,而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近段时间,关于固态电池的研讨会比较集中。10月14日,2024年固态电池产业大会在合肥召开;9月初,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行。

对于固态电池的技术方案、发展过程判断、量产时间范围、应用领域等话题,与会大佬展开了一场华山论剑。

专家们一致认为,固态电池现在正处于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时刻,虽然商业化路上还有不少坑要填,但大家都乐观估计,到2027年固态电池可能会开始小范围试水,而大规模商用则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

不过,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先机”,可真是啥招都敢使。技术还没成熟呢,就急不可耐地把半成品推上了市场,披上“固态”的华丽外衣,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把消费者当成了小白鼠,不仅带来了安全隐患,还可能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背上黑锅。

实际上,在这场科技竞争中,诚信和耐心同样重要!用假固态电池忽悠消费者,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1.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先“固态”了再说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新型电池。传统液态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大关键要素组成。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就是要使用固态电解质替换传统液态电解液。

固态电池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但近年来,这个概念已经被炒得火热,不少企业蠢蠢欲动,用假固态炒作概念,诱骗消费者为不成熟的技术产品买单,埋下安全隐患。

2023年12月,“加电的李斌”在一场长达14小时的直播马拉松,测试了一款“全球首款量产的固态电池”——一个打着“固态”标签的150kWh电池包。直播里,他夸夸其谈。

图/李斌150kWh电池包测试直播

结果没过多久,大家发现,这个所谓的“固态电池”根本不是纯固态的,而是掺了点固态料的“固液混合体”。

说白了,就是往传统电池里加了点新调料,然后摇身一变成了高科技产品。

今年4月,上汽智己L6带着所谓的“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体系”高调登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款“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听起来是不是挺高端大气上档次?

图/智己光年固态电池发布

不过,别急着鼓掌,上汽也玩起了文字游戏。这款电池包实际上还是半固态电池,用的是硅碳负极、超高镍正极和固液混合电解质。

只不过,他们把电解液的含量控制在了5%到15%之间,比蔚来那种“固态电池”里的液体成分少了一些。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以后,大家就都明白了,在电池界,“固态”这个词就跟食品领域里的“有机”一样,听听就好,别太当真。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虽然这电池比蔚来的更“稠”一点,但还是没达到真正的全固态标准。看来,在这场固态大战中,各大车企都在拼命往自己的产品里加点“固”,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争个名头。

这些企业在广告和宣传材料中大肆吹嘘所谓的“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续航能力,但实际产品却远远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总喊狼来了,听得多了,也就无所谓了。这种行为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还严重破坏了固态电池行业的整体信誉。消费者对新技术的信任度一旦受损,将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2.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量产:一步之遥?

固态电池概念从诞生之初就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自带流量属性,吸睛效果一流。不少电池企业,尤其是那些上市的,隔三差五就发布什么“首发固态”“重大技术突破”的新闻,搞得资本市场掀起一波波割韭菜的狂欢。

不过,等风头一过,真正能拿出手的产品却寥寥无几。资本炒概念的现象在固态电池领域尤为明显,简直就是光吆喝不落地的典范。资本市场的盲目追捧更是火上浇油,催生了一堆堆泡沫。

固态电池概念股在股市上动不动就涨停,吸引了大批短线投资者。但这些钱并没有推动技术进步,反而只是在吹泡泡。一旦市场冷静下来,这些泡沫破裂,投资者的钱包就要瘪了。

从实验室到市场这条路,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是两大拦路虎。固态电池的核心是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接触不良会导致电阻增大,电池性能也就跟着打折。

图/锂电池与全固态电池区别

此外,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锂离子移动慢,充放电速度跟不上。制造工艺也复杂得多,例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需要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生产,以防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有毒气体。这种高成本、高难度的工艺,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生产是一种奢望。

现在来看,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是传统液态电池的好几倍,商业化之路困难重重。虽然理论上安全性更高,但实际上高温下固态电解质可能会分解,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再加上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枝晶,穿透隔膜引发短路甚至爆炸,安全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个大问题。

结果就是,很多在实验室里表现得像超人的技术,到了实际应用中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小规模制备工艺放大到工业化生产时,成本飙升;实验室测试条件和实际使用环境相差甚远,许多技术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看看国内新能源电池行业的时间表,虽然困难重重,各家企业还是在拼命冲刺。比如8月28日,中创新航发布了名为“无界”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装车验证;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上车实验;欣旺达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量产;宁德时代也打算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量产。

图/“无界”与“金石”全固态电池发布

梳理上汽、广汽、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的进展,基本上全固态电池都要到2026-2027年以后才能量产。就连丰田汽车也是反反复复修正时间,把量产日期推迟到了2030年。

看来这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真是难于上青天,各家都在努力爬山,山顶是能看见了,但山路确实泥泞又曲折!

3.不说价格的固态电池都是耍流氓

总结一下那些“耍流氓”的招数,让大家看清楚这背后的真相。

冒充固态电池:有些企业可能会夸大其产品的状态,将实际上还处于半固态或者含有液态电解质的电池标榜为全固态电池。这种做法就像是给传统电池穿上了个新马甲,然后说它是全新的技术革命。消费者如果不仔细辨别,很容易就被蒙在鼓里。

实验室突破当成品卖:一些公司可能把实验室里的初步成果当作是成熟的产品来进行宣传。比如,在某个小规模实验中实现了高能量密度或快速充电,但这些成就离实际量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像是说你在家做了一次美味蛋糕,然后告诉所有人你已经开了一家全国连锁的蛋糕店一样。

天价固态电池:目前市面上提到的一些固态电池产品价格昂贵到令人咋舌,动辄几十万人民币一块。这样的价位显然不具备商业化推广的价值,更像是用来展示技术水平的概念产品。就好比是一款超豪华限量版跑车,好看是真好看,但普通人哪能买得起啊?

博流量吸引眼球:为了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部分企业会使用夸张的语言描述其技术进步,甚至有时候还会发布一些看起来非常炫酷但实际上意义不大的新闻。这就像是一些网红靠奇特装扮来获取流量,虽然短时间内吸引了注意,但长期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骗取资本: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投资者对于新技术的好奇心和期望值,通过包装项目、夸大前景等方式吸引投资。一旦资金到位,却无法兑现承诺的技术进展或是商业回报,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投资人。这种情况就像是玩一个大型的“狼来了”游戏,只是这次受害者不再是村民而是满怀期待的投资者们。

总之,在关注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时,消费者得擦亮眼睛,不要被表面光鲜亮丽的信息所迷惑。真正的创新和技术突破值得我们期待,但也需要时间去验证。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成熟,未来能够出现更多既安全又实惠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吧!

图/我国固态电池量产进度排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的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前后,行业监管部门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固态电池领域玩文字游戏,进行虚假宣传,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固态电池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333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