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征印迹”,有几处地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这些场馆中,“红军长征”的内容,都是作重点展示的。这次,咱们一道探秘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的“长征印迹”。
一条残缺的皮带
在国家博物馆“红军长征”史迹的展柜中,有一条残缺的皮带格外引人注目。
1935年,贺龙、任弼时等率红二方面军,朱德、刘伯承等率领红四方面军,开始穿越茫茫数百里的草地。红四方面军31军92师274团下辖的一个班,有7个红军战士,其中一个是年仅14岁的周广才。
红军过草地,面临的困难有许许多多,进入草地没几天,7个战士身上背的口粮就吃完了。
接下来的日子,实在难挨,战士们尽量在草地中寻找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最终,能吃的野菜都吃完了。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从自己身上搜罗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先是将几个人的皮带吃光了,接着把钉在鞋底上的皮掌也吃光了……当其他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年仅14岁的周广才说:“该吃你的皮带了”。
周广才的皮带是在一场战斗中所缴获的战利品,是他的心爱之物,皮带下锅前,他还痛哭了一场。当吃完皮带第一个“眼”之前的部分,周广才实在忍不住了,恳求战友们:“咱们饿着,别吃了,把它留下来吧!”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明白,这仅存的皮带,是周广才能够支撑下去的精神动力。就这样,大家忍着饥饿,把他们身上这唯一可吃的东西留了下来。
在后来的战斗中,战友们相继牺牲,只有周广才随红四方面军到达延安。为了缅怀牺牲了的战友,纪念长征途中这段艰苦岁月,周广才在皮带的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
此后,他怕皮带断裂,舍不得再用了,用红绸子包裹起来,一直珍藏着。直到1975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展览”,周广才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博物馆。
一部《长征组歌》
在育群胡同的深处,曾经住过一位长征干部——开国上将、中央军委原总政治部主任萧华。
或许您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北京生活的长征干部,似乎不止萧华一位,为啥要单提萧华将军呢?
年轻一些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在新中国音乐史上,有一部经典作品,名叫《长征组歌》。它是一部大型声乐套曲,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组作品,由《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等十个曲目组成。1965年,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首演,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长征组歌》的作词者,就是萧华将军。
1966年,周总理指示《长征组歌》列为中国党政代表团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随访艺术团的重要剧目,尔后曾多次复排演出,并摄制成音乐艺术片,成为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多年来的重点保留节目。
萧华将军不愧是文武全才,咱们来欣赏一下他创作的歌词吧: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一大一小两座雪山
在北京作家侯磊的《北京烟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咱们来读读:
“陶然亭中有一大一小两座雪山,雪山不是纯白,但在蓝天白云、太阳足兴(充足)时,远望去真和雪山相仿。雪山的三面是石头水泥垒成的山,一面是滑梯面。滑梯面是水泥铺成,因被人肉长期摩擦,几乎擦出光亮……”
小雪山建造于1968年,大雪山则建于1978年。
这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让孩子们有忆苦思甜之感才修建起来的物件儿。
“那时候还有模拟泸定桥、腊子口之类的一组设施呢。后来只剩下雪山了。”雪山曾是自下往上爬的,而非作为儿童滑梯使用。表哥生在1966年,差不多算是第一代“攀登者”,在表哥的回忆中,雪山的坡面还是比较粗糙的,学校老师组织大家一起去,当时还真有“爬雪山”的感觉。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像这样的长征文物与故事还有很多,距离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88年,但长征精神并不遥远,其中的意志与精神还将无限传承,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