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这家公司太胆大!IPO底稿公章P图,跑到A股圈钱割韭菜?

访客 2024-08-31 19:02:54 28 抢沙发
这家公司太胆大!IPO底稿公章P图,跑到A股圈钱割韭菜?摘要: 《投资者网》葛凡梅近年来,资本市场的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花样迭出。近日,深交所最新下发《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024年第5期)》,其中,匿名揭露了一起IPO底稿P公章、篡改订单的恶劣行...

IPO观察.png

《投资者网》葛凡梅

近年来,资本市场的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花样迭出。

近日,深交所最新下发《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024年第5期)》,其中,匿名揭露了一起IPO底稿P公章、篡改订单的恶劣行为。

据市场各方分析,此次通报剑指长晶科技,审核动态中透露的诸多细节,均与已撤材料终止的IPO项目长晶科技一致。

IPO底稿公章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严重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IPO底稿公章是P的

深交所在《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指出,“发行人销售订单与对账单等重要支持性文件上的公章系粘贴的图片、销售订单存在事后编辑痕迹等情形。督导组要求保荐人提供异常对账单、订单的原始沟通记录和文件原件以及向经销商销售的原始物流底单,保荐人大部分无法提供。”

除了发行人向经销商销售的业务单据存在异常,现场督导还发现,发行人经销收入核算规范性存在异常;发行人与部分经销商之间可能存在压货安排。什么叫压货销售?通俗来说就是做业绩。

与此同时,发行人不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依据不充分。《审核动态》中提到了2022年发行人收购某标的公司约65%股权,形成商誉约7亿元。

2022年末,发行人在商誉减值测试时委托评估机构出具了相关评估报告,认为商誉未发生减值。现场督导发现关键产品销售预测数据远高于历史与当下实际数据,还未依据收入规模增长对营运资本进行匹配预估。

而评估机构工作底稿显示,其对2022年末发行人商誉可能存在的减值迹象进行分析时明确认为,发行人相关商誉存在减值迹象。

剑指长晶科技IPO

这起督导案例,恰与长晶科技IPO项目一致。公开资料显示,长晶科技成立于2018年,主要从事半导体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长晶科技实际控制人杨国江以前是上市公司长电科技分公司的管理层。长晶科技成立后,快速收购了长电科技旗下的深圳长晶、新申弘达、海德半导体3家公司100%的股权。

成立不到4年,长晶科技便于2022年9月提交了IPO申请,计划上市募资16亿元,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2022年9月27日获得受理;2023年9月19日,长晶科技与保荐机构华泰联合证券提出撤销在创业板IPO的申请,深交所因此终止审核。

长晶科技IPO遭遇交易所问询的时候,要求长晶科技详细说明销售收入真实性和终端销售实现情况;问询期间要求长晶科技说明新顺微项目2022年末与2022年9月末商誉减值测试中以及收购时的评估中,相关参数调整是否充分反映了业务经营变化情况,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是否具有合理性。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长晶科技取得新顺微67.11%直接或间接股权并控制新顺微89.28%表决权,实现对新顺微的控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确认2020年商誉7.4亿元。

与此同时,长晶科技的业绩正是依赖经销商。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经销收入分别为9.17亿元、12.16亿元、9.46亿元,营收占比为69.81%、65.44%、51%。

A股严厉打击造假

资本市场上,无论是IPO时期,还是上市之后,都存在财务造假的企业。

在过往的造假案例中,新大地、天能科技、胜景山河、科大创新等均是典型案例;罗普特IPO两年虚增营收3.26亿元;中信国安涉嫌2009年至2015年连续7年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0.12亿元;康得新则在2015至2018年期间编造虚假合同、单据虚增收入和成本费用,累计虚增利润115亿元。

还有公司如金通灵连续六年财务造假,虚增营收9.33亿元,因此被罚款570万元;冠农股份因2021年年报、2022年半年报连续财务造假,虚增营业收入共计逾20亿元,收到证监会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共被罚550万元;复旦复华因连续十年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还有ST舜天从2009年至2021年的年度报告均存在虚假记载,虚增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思尔芯欺诈发行上市未成反被罚没1650万及其他相关处罚措施等。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因涉及财务造假被监管层处罚的上市公司超30家。其中,部分公司连续多年财务造假,部分公司在IPO、再融资等阶段均不同程度存在财务造假情况。

财务造假是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监管部门也在重罚、严惩财务造假等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约130家A股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了公司、相关负责人或子公司收到行政处罚的公告,其中涉及财务造假被处罚的公司超30家。从公告内容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历史长达数年,财务造假手段五花八门,包括虚构业务、提前/延后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成本等。

近年来,监管趋严,“零容忍”严惩资本市场乱象被反复提及,持续监管高压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证监会系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940份,对442人次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罚没款金额231亿元。其中,2023年证监会系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罚没总额达6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63%,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达118件。

这些处罚措施彰显了监管机构对于企业任何造假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旨在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思维财经出品)■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